【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唐权:打造高水平高校师资队伍 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时间:2024-08-09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又为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而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是“高水平”,并在公报中出现了8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此,高校专任教师应以高水平发展为目标导向,以教学研为平台载体,以各项人才培养工作为提升,以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创造能力来为专业教学作贡献。

一、以高水平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目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她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这意味着,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我国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而我国高等教育也将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与主题,高校专任教师在各项工作中也应该转变过去从无到有的“数量发展思维”,切换为“从有到优”的“质量发展思维”,以便契合时代发展需要、教育行业需要、国家建设需要。反过来说,如果继续秉持“数量型发展思维”,高校教师很有可能在激烈的时代竞争中落后于时代发展。

二、以教学研为平台载体筑牢教学根基。发展理念只有落到实处,才能体现其先进性与社会效能。一是以教学为基为本。为推动专业教学高水平发展做出应有贡献,高校教师应立足专业教师身份和专业课教学主阵地,以教学研为“抓手”夯实自身教学本领。就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教学而言,高校教师应以专业课教学为平台载体,基于自身所学专业知识、教学资源、逻辑思维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课前精心准备、课中沉浸式教学、课后答疑解惑做好课堂教学这份“良心活”。二是教学相长与互补。紧跟学科专业前沿知识,以及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高校教师还应树立及时充电和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通过追逐所在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来提高专业课教学的水平,以及通过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来夯实专业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高校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等多样化的数字化教育手段赋能自身学习与专业课教学,积极打造专业教学不间断的教育和学习模式。三是教研相长与互促。专业课教学能为高校教师提供科研对象,而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则能为其专业课教学提供精深知识或前沿内容。以科研做支撑,高校教师能够以更为广袤与精深的专业知识获得学生们的认可。

三、以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教学提升平台。高校教育,立德树人。除筑牢自身教学本领之外,还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就公共管理等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应以侧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组织管理、战略规划、应急处置、社会交际、研究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导向,以便提升其人力资本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教学相长,教做相长。高校教师应积极组织动员学生通过翻转课堂、课后作业、调查研究、结课论文、课堂展示、法庭辩论、情景模拟、社会实习实践、申请与完成大创项目,以及参加互联网+、挑战杯、思维盛宴、公共管理案例等比赛来增加自身本领和提升其才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加强拔尖人才培养”。为此,高校教师应采取“思政引领”和“结果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法。也即,以研究解决国家与社会前沿课题为导向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操作实践产出具有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

四、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来提升教学效能。创新创造既可被视为一种工作理念,也可被视为一种工作方式,还可被视为一种有效产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教师应“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为此,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通过先行先试与自主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培养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专业人才。就公共管理学科专业的教学而言,教师应秉持创新创造能力研究得出新的教学内容并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就公共管理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高校教师应致力于通过课前思考、课堂问答、课程考核等环节的设计来促使学生培养自身的创新创造性思维,以及致力于通过自身努力产出新的知识和操作的方式方法。

(作者:唐权,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党支部副书记)

电 话: 022-88186266 传 真:022-88186266

地 址: 天津市河西区珠江道25号天津财经大学 邮 箱:caishui@tjufe.edu.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All Rights Reserved